没有一丝丝的意外,短道速滑这个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上再次陷入舆论争议,一如四年前的平昌冬奥会。
只不过,戏剧性的是,此番嚷得最凶的恰恰是四年前公开赞赏裁判公平公正的韩国人。而如今嘲弄韩国人输不起的国人或多或少也都在四年前声讨过裁判和韩国主场优势。一个短道速滑比赛,为何总能精准引燃中韩两国舆情的互喷?
韩国、匈牙利申诉被驳回,韩国时隔18年向CAS上诉
在2月7日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的赛后,短道速滑传统强国韩国和新贵匈牙利均向国际滑冰联盟(ISU)申诉,他们均表示本国选手在比赛中遭遇了不公平判罚,裁判一手主导奖牌的归属,毁掉了选手的努力。但国际滑联随后就驳回了两国代表团的申诉。而根据国际滑联明文规定,不允许对裁判员因违反任何比赛规则而取消运动员比赛资格或不取消运动员比赛资格的决定提出申诉。
在申诉被驳回后,2月8日,怒不可遏的韩国体育代表团直接在北京冬奥主媒体中心召开媒体发布会,韩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尹洪根在会上重申韩国两名选手遭不公平判罚,并表示要上诉至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还要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直接发起抗议。这是近18年来韩国首次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向CAS提起上诉。韩国短道速滑支援团团长兼短道速滑国际裁判崔龙九表示,从资深裁判的角度来看,韩国选手并没有犯规,是临场裁判好像看错了中国选手的手势。而在韩国国内对此事更是舆情滔天,就连几个总统竞选人都在借此事拉选票,纷纷声讨国际滑联裁判玷污了奥林匹克精神,并指责中国选手凭借主场优势窃取了金牌。
虽然各方对于裁判判罚是否公允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但一个客观事实就是,自1992年短道速滑正式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后,几乎每届冬奥会都有人质疑裁判判罚。在本届冬奥会开赛前,韩国人最耿耿于怀的就是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决赛。当时韩国选手金东圣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却被判犯规,金牌被判给了东道主选手阿波罗。而我国民众至今记忆犹新的恐怕就是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中国短道速滑这支中国冬季项目的“王者之师”被判处多达8次犯规,这直接导致中国短道速滑队仅收获1金2银,进而导致中国在平昌冬奥会上的成绩也创造了2002年以来的最差成绩。当时国人对短道速滑裁判的判罚逻辑大加鞭鞑,并嘲讽韩国主场优势太过明显,其声势相比于今日之韩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纵观冬奥会近百年的历史,还没有像哪项运动像短道速滑一样具有如此大的争议,一个公认的原因就是短道速滑这个项目本身确实存在规则不完善、模棱两可之处。乍一看,短道速滑属于竞速类运动,比拼的是选手自身的速度,这和冬奥会那些需要裁判打分的难度技巧类项目有鲜明的区别。但与此同时,包括北京冬奥会在内的多届冬奥会上又经常出现由裁判判罚来主导奖牌归属的现象,滑得最快的选手未必一定能拿奖牌。
短道速滑的主要争议在于,其犯规界定条款比较模糊且在不断修改,这让裁判判罚有很大的自由量裁空间。并且遇到争议时,虽然理论上允许多个裁判参与讨论,但最终由裁判长独自一人决定判罚结果。此外,短道速滑的比赛场面往往十分混乱,经常上演选手彼此间使绊子、拉扯撞人、摔出赛道、互相踩踏乃至冰刀划脸开膛等惊心动魄的场景,不利于传播体育道德精神,这同样也引发了很多诟病。
为什么短道速滑这一竞速类比赛却经常要靠裁判来左右奖牌归属?好听点,这是比赛规则综合多元化,难听点就是规则混乱四不像。回顾其项目演变史或许能管窥其根本原因。简而言之,短道速滑属于冰上项目的异类,是欧洲体育和北美体育的杂交媾和品种,还最终成为了最适合东北亚人从事的冬奥项目,自1992年该项目成为冬奥项目后,韩国是公认的短道速滑第一金牌大国,我国在新世纪后则逐渐有与其并驾齐驱之势。但就目前争议频发的现状来看,这个项目的规则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进化。
短道速滑争议频发根源:规则系欧美杂交、主裁判自由量裁空间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短道速滑堪称是冬奥会项目中规则最不完善的运动项目,而接受欧美体育规则的杂交则是导致其规则不完善和赛果判定标准多元化的根源之一。
众所周知,在当代奥林匹克三大支柱体系中,无论是国际奥委会还是各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多是由欧洲人创立并拥有规则解释权,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冬奥会的诸多项目。比如短道速滑所隶属的国际滑冰联盟(以下均简称ISU),早在1892年就已创立。最初,ISU主导的两大冬奥冰上项目就是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一个是纯竞速类项目,一个是纯难度技巧类项目。至于短道速滑则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后来在20世纪初逐渐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不过,短道速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得不到ISU的承认,原因就是短道速滑和ISU主推的速度滑冰的规则大相径庭。抛开比赛距离长短等技术设置因素外,两者最核心的分歧就是选手之间是否有身体对抗。
速度滑冰是典型的欧洲竞速类比赛,选手们按照规定的线路滑行,并行不悖,彼此互不干扰,杜绝发生身体接触,保持欧洲绅士的优雅风范,比拼的纯粹就是速度和耐力。最初为了确保选手不彼此干扰,选手们都是选择在不同的起点出发,以最终的计时判定胜负。而短道速滑则体现了北美体育哲学,选手们可以利用身体卡位来争抢赛道以制造更多悬念,从中可以窥见橄榄球文化的影子,那就是要体现身体对抗。而注重身体对抗,选手在比赛中不断各种卡位抢夺赛道,则意味着选手需要身体强健且拥有一定的对抗技巧,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裁判临场执法效果。正是因为短道速滑既不是纯粹的竞速类运动,又在赛道卡位时多多少少有些技巧类的成分,所以规则条款从一开始就有些杂糅,这也是其从19世纪80年代诞生但百年间迟迟无法进入ISU法眼的原因。
鉴于冬奥会在上世纪60、70年代同样陷入无人申办的困境,于是国际奥委会也越发依赖美国。差不多在美国的普莱西德湖出面同意承办1980年冬奥会的同一时期,经国际奥委会居中协调,ISU终于同意正式承认短道速滑的合法地位,并在1975年成立短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对短道速滑进行规则完善然后举办世界大赛,最终目标是在未来时机成熟时推动其成为奥运项目。
于是,ISU和北美体育开始就这个项目的改造进行规则的杂交改革。ISU虽然同意短道速滑可以进行卡位超越,但认为,互相超越争夺领滑位置时要避免橄榄球式的身体对抗,而是讲究更加优雅的超越技巧。就这样,经过五年的规则改革研讨,一版堪称欧洲和北美体育哲学杂交后的短道速滑规则终于出炉,ISU随后决定从1981年开始正式举办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此后在1988年的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上,IOC和ISU将短道速滑首次列为冬季奥运会表演项目,此后在1992年的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将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虽然从短道速滑的规则理想角度来看,短道速滑既要比拼速度又非常考验超越卡位的技巧,是冰上运动难得的融合竞速与难度技巧于一体的集大成项目,但从实际临场比赛角度来看,在短距离的狭小赛道中,多位选手同步出发且在狭窄赛道中彼此高速超越,很难完全避免身体接触或碰撞,而一旦发生身体碰撞则会导致选手摔出底线甚至冰刀开膛划脸。并且,由于选手在狭小的赛道中高速滑行,两人的轻微接触很难及时界定碰撞的责任,而裁判在发现犯规时无法及时叫停比赛,只能等完赛后进行判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选手并不公平,让选手战战兢兢担心出现犯规而不能全力发挥速度优势,这会让短道速滑的竞速属性被削弱。
短道速滑的裁判判罚权力如何行使也有争议。一般而言,短道速滑裁判团由裁判长(有人也称为主裁判)、2名辅助裁判、1名录像裁判组成。在遇到争议和不容易界定责任的犯规时,四名裁判可以交流意见,但最终决定权在裁判长手中,裁判长独自作出裁决。正是因为裁判长的独自裁决,也让很多人质疑判罚不公。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决赛,当时韩国选手金东圣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却被判犯规,金牌随后判给了第二个冲线的东道主美国选手阿波罗。但金东圣叫屈称,阿波罗是为了故意制造身体接触而使用夸张的假动作,自己并没有妨碍阿波罗。但裁判认定,金东圣有轻微的妨碍对手的嫌疑。韩国体育代表团抗议未果,韩国民众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民众自发为金东圣捐款,从而使得其获得了一笔堪比奥运冠军奖金的收入,此外,韩国民众认为裁判和IOC过于照顾东道主美国,美国选手的主场优势过于明显。韩国《中央日报》当时报道称,当时“枪林弹雨般的抗议邮件”致使IOC主页完全瘫,有人还向阿波罗发出威胁邮件,FBI为此还立案调查。
此后2003年短道速滑世界杯在韩国举行,怒不可遏的韩国人民一直对阿波罗发出声讨,威胁要让阿波罗尝到迟来的正义,由于韩国民意汹涌,以致于包括阿波罗在内的全体美国队没有参加那届世界杯。客观而言,短道速滑对于犯规的规定,以及犯规的轻重程度长期以来都语焉不详,裁判确实有着很大的自由量裁空间。在此后的多届比赛中,差不多相似的身体接触,有时候裁判可以认定这属于轻微的身体接触无碍大局,有时候则认定这一接触属于犯规。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是,大多数时候,裁判判罚或者忽略判罚的受益者多是东道主,裁判仍可以自由量裁。
近年来,为了让短道速滑界定犯规的规则更加完善,ISU也在不断加强细化犯规的界定原则。同时不断增加高速摄像机的机位,但即便如此,争议依旧难以避免。因为裁判长依旧拥有不小的自由量裁空间,比如在2月5日的混合接力半决赛中,中国队继匈牙利和美国队之后以第三名的成绩通过终点线,但随后美国队被罚下,中国队最终进入决赛并获得了金牌。当时中国队没有进行接力助推,虽然是明显的犯规,但裁判组直接选择无视,认为这无关大局。韩国网友纷纷嘲弄中国队无接触的接力是“蓝牙接力”。
从长远角度而言,高速摄像机的引入固然可以在短道速滑比赛出现争议时回看录像,但有时候也会成为裁判为照顾东道主、处罚竞争者而找寻证据的辅佐。到底什么程度的身体接触属于犯规,这是目前短道速滑选手们最难拿捏的规则。比起发挥速度的技术优势,自2014年索契以来,选手们更担心遭遇裁判吹毛求疵的判罚,所以不敢全力以赴发挥速度优势。而随着短道速滑的争议判罚不断出现,短道速滑可能会丧失这项运动激烈竞速的初心进而沦为恶心的体毛犯规集锦。
中韩谁是短道速滑头号王者?两国人才竞合交流方是出路
由于短道速滑项目本身的规则不完善,所以每届冬奥会或多或少都有争议出现。但新世纪以来,短道速滑各类国际大赛的不少争议都出现在中韩之间,进而导致中韩短道速滑界恩怨情仇不断。原因就是中国和韩国是短道速滑的两大传统强国,从亚冬会到冬奥会、短道速滑世界杯,双方经常需要正面对抗。
众所周知,短道速滑是我国最具优势的冬奥项目。我国从1980年参加盐湖城冬奥会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始前,我国总共获得过13块冬奥会金牌,其中10块来自短道速滑,并且我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也是通过短道速滑在2002年实现的。因为中国短道速滑队是我国冬季项目的“王者之师”,很多体育迷甚至将其与夏奥会中的中国跳水梦之队相提并论。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比并不特别合适。
放眼全球,中国跳水梦之队是全球范围的跳水王者,成绩之稳定、统治力之强,全世界独一档。但我国的短道速滑队在全球范围内却尚未达到这种境界,而韩国就是中国短道速滑最大的对手。自1992年短道速滑成为冬奥会正式项目以来,在本届冬奥会之前,韩国在短道速滑项目上累计斩获24枚金牌,而中国在同一时间段内则是10枚,双方在金牌项目上的差距显而易见。不过,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崛起的过程中也要感谢韩国的同步成长和技术交流。
如上文所言,短道速滑在未被ISU承认之前已经成为北美体育的一部分,并通过美国传入日本和韩国,所以这两国的短道速滑和整个冰雪运动底蕴比我国要深厚一些,而短道速滑这种讲究技巧的项目显然很适合东亚人。而随着ISU在1981年开始举办短道速滑世界杯,1982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前身国家体委正式决定在中国开展短道速滑运动,并将其列为全运会比赛项目。
当时,中国短道速滑有很强烈的技术交流诉求,而近邻韩国的短道速滑发展形势非常良好。但当时两国没有建交,韩国希望通过“体育外交”的手段发展和中国的关系,于是建议举行双边的或者中日韩三边的冬季项目比赛。而考虑到中国和朝鲜的关系问题,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推动“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举行,于是就有了1986年在日本札幌举行的第一届亚冬会。通过亚冬会的交流,中韩两国在短道速滑领域彼此切磋、共同成长。
而随着1992年短道速滑正式成为冬奥比赛项目,两国选手则经常正面对抗,中国最初胜少负多。其中最让国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98年长野冬奥会。在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决赛中,最有希望冲金的李佳军大部分时间保持领先,把韩国选手金东圣压在身后。但在最后时刻李佳军都准备振臂庆祝时,金东圣却突然加速冲上,以0.053秒的微弱优势夺金。不过,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奋起直追,尤其是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王濛率领女队多次正面战胜韩国,终于让韩国人承认了中国已成为短道速滑世界强国。
不过,相比之下,韩国短道速滑的男女队实力均衡,而中国短道速滑长期都是阴盛阳衰,直到2018年才由武大靖实现男子短道速滑金牌零的突破。究其原因,韩国整个国家都适合发展冰雪运动,而我国冰雪运动长期以来的选材范围主要是黑龙江和吉林,就连辽宁都很难与前两者相提并论。未来,随着三亿人持续上冰雪,中国短道速滑有望迎来选材井喷期。
虽然两国短道速滑选手因为竞争太过激烈而屡生龃龉,甚至升级为所谓的中韩恩怨,但当前,帮助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正是以韩国教练为核心的教练团队,其中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金善台、技术教练安贤洙、器材师边宇玉均是韩国短道速滑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当然,他们率中国队正面击败韩国队,也让三人在韩国遭遇网暴。
但放眼历史长河,随着加拿大重温昔日荣光,荷兰、匈牙利等欧洲新贵崛起,中韩两国在遭遇洲际竞争时仍将是短道速滑这项运动最具引领作用的强国,两国在短道速滑领域既竞争又合作必将是主流趋势。